主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
新闻

上海书展 | 阅读我们深爱的这座城市,读懂“海纳百川”的每一滴水

2018-08-20 21:14|来源:上观新闻|施晨露|

雨过天霁,上海书展迎来首个周末观展日,一早,上海展览中心延安中路和南京西路等各入口处陆续排起长队。一整天,会场周围始终环绕着的人流,映射着这座城市的阅读潮流。

 

在业内人士看来,每年上海书展都是观察读者阅读兴趣的好平台,一方面,读者的阅读取向是对出版机构未来选题方向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出版机构在书展推介新书、举办阅读活动,也在影响读者的阅读选择。出版人的追求,应该是引领读者追求更高质量的阅读。

 

发挥专业优势,解读海派文化不同面向

 

今年书展,哪些题材的图书最得读者青睐?到展位逛逛,记者发现,多家出版社将上海题材作为主打。建筑设计特色的同济大学出版社展区里,一排自空中悬挂而下的皮箱里,最醒目位置陈列着《向邬达克致敬》《上海百年建筑史》《上海高度》《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等一批深入挖掘上海历史文化建筑的图书,还有给孩子准备的《多彩城市:涂出你的上海》。同济社编辑蒋卓文介绍,今年书展首发的《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是该社“城市行走书系”第10本,“中英文介绍+图片+地图”的形式和口袋装的小开本,不仅本地读者感兴趣,还受到外地乃至国际读者欢迎。

 

以文史类图书为出版特色的上海书店出版社首发新书《上海民谣》,选编上海各区民俗文化中各类型的民谣,还有《上海风俗古迹考》《上海史志人物风俗丛稿》等发掘上海民俗历史掌故的系列丛书。中华书局连续第二年在书展推出“海上遗珍”系列,今年聚焦衡山路,明年将继续推出复兴路篇,志在从文史档案资料中捕捉城市记忆。“上海的马路这几年是出版热点,但出版不是跟风,各家出版社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从不同角度另辟蹊径,做出对读者有启发性的内容。”中华书局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余佐赞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昨天首发的《黄浦江上的飞鸟:上海印度人的历史》以中英双语介绍了19世纪鸦片战争以来印度侨民在上海的历史。读者多熟悉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上海印度人”则相对陌生。联合主编之一、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章可说,上海有悠久的外国人侨居历史,几个世纪以来,这些异乡人的活动融入了城市的文脉,进而塑造了上海独特的底蕴,不断为这个多样化的国际都市带来新的元素和视野。

 

二十世纪初,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印人迁居上海谋生,形成了一支印人群体——海派篆刻家群。外埠与本邑印人经过长期交织发展,渐趋融合徽浙两宗印风,创造出了特色鲜明的“海派篆刻”艺术。上海文联、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策划的《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也在昨天首发,荟萃赵之谦、吴昌硕、赵叔孺、王福厂、马公愚等十六位顶尖海派纂刻家的艺术轨迹,宣告在《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后,代表海派书画艺术最高成就的这一系统性出版工程阶段性完成。书画社社长王立翔说,对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掘为艺术类专业出版社开辟了选题领域,比如闵行区将50个即将消逝的老地名刻成玺印,汇成《江南乡愁印迹》一书就颇具特色。

 

聚焦当代变化,作家市民合力描摹上海

 

去年书展,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读城”系列《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伊斯坦布尔:面纱下的七丘之城》得到很多读者关注,今年,该系列又推出《威尼斯:晨昏岛屿的集市》。在业内人士看来,城市题材是世界文学的重要门类,以文学的魅力吸引不同语种的读者将目光投向世界上的重要城市。“读城”,是读者的阅读兴趣所在,在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当下,“读城”更是写作者和出版人的责任所在。

 

“谁也无法逃避这个时代和城市对我们的影响,但我们真的了解它吗?我们原以为熟知和正确的东西,其实多是一知半解,甚至是错误的。要在新的时代有所作为、与自己生命紧密相连的城市共同呼吸,需要另一种方式认识时代、认识自己的城市,那就是文学的目光。在这样的目光注视下,我们的时代和城市将是另一种景象和生机。”今年上海国际文学周嘉宾、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的新作《浦东史诗》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以文学手段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上海尤其是浦东迅猛的变化。

 

70后作家陈仓在本届书展首发“文集四部”《后土寺》《预言家》《醒神》《地下三尺》,都与他生活的这座城市紧密相关。陈仓是陕西人,现居上海,“进城”是他所有作品中隐含的伏线。首发式上,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说,“进城”说的不仅是个人从乡村走进城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经历的心理、文化、物质等各个层面的“进城”汇聚于上海,“海纳百川”背后的每一个水滴,值得写作者深入发掘和描摹。

 

作家叶辛的两部新作《上海传》《上海·恋》在书展首发,前者是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策划的“丝路百城传”第一部,后者延续作家擅长的知青题材,回望了改革开放的一段上海往事。“我要说的话都写在作品里了”,面对热情读者,叶辛说,“上海是多姿多彩的,也是书写不尽的,希望每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都能拿起笔来书写上海”。

 

《壹字读城——我们眼中的上海》集合文化名家、市民读者对上海的“一个字”解读,《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一平方米的城市》《欢喜地》《魔都买房记》等一批反映上海当代生活、城市变化的文学类新作都在书展得到读者关注。

 

栏目主编:施晨露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摄影:蒋迪雯
部分图片由出版方提供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