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官方发布 >
新闻

让好书与读者在此相遇 2013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圆满闭幕

2013-08-21 10:31|来源:上海书展|作者:戴倩兰|
伴着一波波经典作品的诵读声 ,在本届书展充满创意的“相约星期二”活动中,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的2013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于8月20日21时在上海展览中心圆满落幕。今年的上海书展,全七天夜场,当读者带着选购的心爱图书缓缓离场,似乎连夜空也沾染了书香。
  
由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承办,静安区人民政府协办的2013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以“文化盛会、百姓节日、理想书房”为定位,秉承“全国”、“首发”、“大家”的办展理念,共推出15万余种图书,举行文化活动600余项,吸引了全国500多家出版单位参展,900多位海内外知名人士亲临书展现场,与申城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参加了这一文化盛典。书展七天被誉为“中国文化黄金周”。
  
今年恰逢上海书展十周年。2013上海书展在保持原有传统特色和成功经验的同时,更放眼观察书业新趋势,放手探索书展新模式;在坚持服务全国、服务读者的同时,更着眼进一步提升公众参与度,着力扩大书展影响力;在深化书展专业化程度的同时,不断加入国际化元素,不断增强互动体验。十年书展,十年积淀与创新。在全国出版同业的共同努力下,上海书展始终保持高质量水准,高品质服务;在上海乃至全国读者的关爱支持下,上海书展始终收获最及时的读者反馈,最珍贵的市场资讯。十年来,上海书展始终将崇尚阅读的精神作为核心办展理念,并通过“一万种方式”使得这种精神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文脉互相勾连。走过十年的上海书展,不仅从早先的图书大卖场成功转型为文化大展场,成为上海城市形象的文化名片,更成为了上海市民百姓精神生活的价值坐标。
  
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指导下,2013上海书展进一步凸显时代主题,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国际化程度,进一步优化管理和服务,与往年相比呈现以下六大亮点:
     
亮点之一:大家思想让大家分享
 
文化品位是上海书展的灵魂。上海书展作为全国全民阅读的示范平台,它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对全民阅读活动的引领和推动,对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和提升,对城市文化魅力的营造和彰显。在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上,本届书展倡导名人大家牵手百姓大家,让大家的思想为大家分享。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造了不同层次读者和作家进行“零距离”接触的平台,成为书展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扩大了上海书展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最具代表性的,即是著名作家阿城沉潜多年,首次在上海公开演讲其新著中的部分内容。而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书评时代”,更吸引了中外最著名的作家、评论家。上海书展不满足单纯的图书首发,希望海内外名家大家都在这个平台上,将心得识见与广大读者作分享,并期待通过“思想首发”的形式,使得上海书展的文化出版高地地位愈加彰显。
 
600多项活动,100多场名人大家荟萃的高端论坛和文化讲座,900多位与读者零距离交流的海内外嘉宾,体现了上海书展面向市场又高于市场,面向读者又引领读者,面向作者又凝聚作者,兼顾大型文化展会活动的专业性与公众性,打造一个联结读者、作者、出版者的阅读文化共同体。在上海书展有限的物理展示空间里,通过丰富多彩、层次多样、格调高雅的文化活动,有效拓展了书展的精神文化空间。
 
亮点之二:发现并提升阅读之美
 
上海书展坚持面向读者大众,始终致力于将“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送入千家万户。上海书展今年进一步凸显倡导阅读、引导阅读、推动阅读的功能,打造“阅读之城”。
 
2013“书香中国”阅读论坛以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为契机,以“科学时空与阅读世界”为主题,邀请陈佳洱、欧阳自远、周忠和、李淼、姬十三和严峰等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现场座谈科普创作与阅读的话题,从科学家的阅读世界、怎样看待科学、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推荐自己认为值得阅读的书等方面,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阅读习惯,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知度。杰夫•戴尔、科伦•麦凯恩、保罗•乔尔达诺、罗伯特•索耶、伊利亚•卡明斯基、伊恩•布鲁玛、诺曼•莱布雷希特、托比•利希蒂希、肖恩•莱赛姆、理查德•布朗、阿城、贾平凹、韩少功、张炜、苏童、李敬泽、陈丹青、陈思和、王晓明、张旭东、金宇澄、肖开愚、贺景滨、小白、张悦然等40位作家、学者、书评人出席的上海国际文学周活动,包括“书评时代”主论坛、乔伊斯国际学术研讨会、全球文学12时区、外滩诗歌之夜等40场活动。“书香•上海之夏”系列讲坛活动从“文学中国”、“文史中国”、“世界中国”三个角度,纵横古今,贯串中外,10场讲座、19位学者作家为读者呈现有关美丽中国的古往今来。此外,全市17个区县图书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等地同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阅读活动,与上海书展主会场形成全民阅读“同城共振”效应。
 
同时,东方网、人民网上海频道、新浪、上海热线、大佳网等网络媒体在上海书展设立直播室,上海星尚频道、艺术人文频道、第一财经频道、上海广播频率在书展现场设立演播厅,全天候直播书展动态资讯、嘉宾访谈,连接现场读者和场外的千百万读者。通过场内场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把展馆内两万多平方米的有限空间向展馆外、网络的无限空间延伸拓展,把书展的服务范围扩大,让全市乃至全国的读者都能享受到上海书展带来的文化盛宴,努力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
 
本届上海书展继续推出实景版理想书房,鼓励人们重返书房进行“深度阅读”。理想书房更加直观地诠释了上海书展努力打造“中国最美书展”的人文追求。同时,近年来,实体书店面临的生存窘境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年上海书展特意引进近十家有品牌特色的专业小书店进入上海书展,设立实景展区,提供更为专业而富有特色的服务。这一举措旨在为这些书店提供更多市场能见度,扶持其形成更为专精的书店特色,为实体书店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上海书展之所以能在每年成功激发广大上海市民的读书热情,维持长达一周的文化热量,很重要的原因即在于上海书展的全城联动效应。通过市民互动、全城联动,让聚拢在书展的每一位读者、每一场活动都感觉到自身处于一个阅读文化共同体之中,这是上海书展举办的意义所在。
 
亮点之三:打造学术文化价值年会
 
上海书展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学术分量、学术质量的加重加大, 2013上海书展继续将学术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以学术力为书展发展的续航力,全力打造传递最新学术文化观念的价值平台。
 
本届上海书展继续提升学术含量。今年的学术出版上海论坛以“新时期古籍整理方向”为主题,聚焦我国古籍整理与出版,邀请文史研究和出版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分别作专题演讲,并就我国古籍整理出版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安平秋、葛兆光、陈尚君、黄一农、徐俊和高克勤等专家学者作了主题演讲。古代文学专家王水照、董乃斌、曹旭、詹福瑞、廖可斌、傅刚、蒋寅、陈广宏等,历史地理学文献学专家邹逸麟、周振鹤、吴格、严佐之、陈先行、朱杰人、张寅彭、戴建国、杜泽逊等70余位专家学者与出版界人士出席发布会暨论坛。
 
作为上海书展重点活动,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邀请到剑桥大学出版社、德古意特出版社、麦克米伦科学和教育集团、清华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国内外40余家出版社社长、总编和业界代表100余人参加论坛,围绕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这一主题进行深层次的交流研讨。
 
同时,以“文史中国”系列活动为大平台,邀请陈伯海、骆玉明、赵昌平、汪涌豪、陈尚君等诸位著名学者,从不同角度,为普通读者带来一场关于文史中国的饕餮盛宴,进而令读者更了解传统中国与中国传统。
学术书籍在本届书展上也得到重点推介,诸如《史记》修订本、《琉球王国文献集成》等大型学术典籍相继重装上阵。上海书展希望通过上述举措,使得上海书展学术分量更为加大,正成为传递最新学术文化观念的价值平台。
 
亮点之四:为上海地标添注文化热量
 
本届上海书展继续结合社会优质资源,多方强强联手,探索书展运营新模式。本届国际文学周特意选择在上海知名地标“思南公馆”举行,外滩诗歌之夜联手艺术人文频道于外滩游轮上诗意举行,相约星期二联合星尚频道全力打造,而书展举办地上海展览中心更因成为办展固定地点,而成为一周全城文化中心。
 
本届上海书展考虑以文化事件为传统城市地标注入更多文化能量,以期打造适应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求的城市新地标。同时,上海书展希望通过与各方社会资源进行双赢互动,进而发展出更为成功的书展运营创意模式。 
 
通过这些有效探索,上海书展坚持“算大账”,谋求建构“一本书”的长线产业链。书展不仅要让出版社、书店直接受惠,更努力整合上海各种优质文化资源,打破界限藩篱,发挥各自优势。而如果将上海书展对推广阅读风气、提升城市文化、传播城市品牌等的正面效应计入在内,上海书展真正关注的部分显然是在“城市竞争力”、“城市软实力”的大方面。我们深知,只有上海“阅读之都”的成功打造,才真正是整个出版业和书展业的未来发展的源头活水。
 
亮点之五:国际元素彰显上海思考力
 
国际化是上海书展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本届书展在国际化方面更进新解,谋求在全球视野中发现上海书展的新空间。
 
本届上海书展的国际文学周系列活动,以上海书展十年的经验、底蕴和影响力为支撑,进一步提升参展作家的国际性、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和活动空间的覆盖面,为广大读者呈现一场更富思想内涵、更具时代气息的文学盛宴。
 
本届“国际文学周”力邀著名作家贾平凹、陈丹燕、贺景滨,以及英国文学新锐作家杰夫•戴尔、意大利著名“80后”作家保罗•乔尔达诺、英国作家、评论家诺曼•莱布雷希特及伊恩•布鲁玛、著名诗人伊利亚•卡明斯基等外国嘉宾莅临活动。他们分别就旅行文学,诗歌创作,多媒体时代下的书评状况,当代小说主题等为读者关注的文学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分享其独到的理解与看法。
 
同时本届书展还创新推出“全球文学十二时区”活动,或许是目前国内单场持续时间最久的文学活动。在这个夜晚,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中国的读者们相聚在一起。
 
上述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上海书展的国际元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者的到来,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作品被引进介绍到国内。在书展的平台上,他们不仅“表达”,更在“对话”,形成与中国作者、中国读者的文化共振。我们始终认为,一个国际化书展的国际元素,并不在于具体参展国家的数字,而是书展这个大平台,是否有能力激荡、融汇、呈现出跨文化的思想观念。
 
亮点之六:文化惠民举措广受各界好评
 
本届上海书展坚持 “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办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花巧心思,下大力气,从展馆布局、服务设施、信息化设施、服务人员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各项措施,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在场馆空间布局上,充分利用展览中心良好的会议设施条件,为面向广大读者举办高水准的文化讲座等提供更好的活动场地和服务保障,努力做到“动”“静”分离。对书展现场的推广音响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尽量为读者创造更好的购书、阅读的宁静环境。在服务举措上,除按惯例在场内继续设置总咨询服务台和若干休闲区、休息区,提供导购、纪念印戳、餐饮、轮椅租用、手推车服务、免费雨披、医疗保健、法律咨询、投诉接待、失物招领等便民服务措施以外,更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优化书展现场快递服务,实现场内Wifi免费上网全覆盖,提供立式电脑终端自助查询机,并增加查询机数量,完善新书、重点书、活动的信息查询量和查询方式,使读者查询更全面、更便捷,拓展微博群服务功能,书展前后,上海发布、“书香上海”政务微博、“上海书展”官方微博、各大出版、发行机构微博以及上海书展子品牌活动微博,如“上海国际文学周”等,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和服务资讯,不仅延伸了上海书展的文化空间,也让读者获得了更多的阅读资讯和更好的阅读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2013上海书展提倡勤俭办展、品质办展,取消开幕式和十周年庆典活动,将力量和资源全部投入到为广大市民读者、为全国同行、为海内外嘉宾作者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上来。为应对高温天气,书展组委会办公室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在上海展览中心的三个购票排队区域搭建遮阳棚,增设一批喷雾降温装置,并发布“十大温馨小贴士”,配备现场医护人员。考虑到读者停车难的问题,组委会和静安公安分局与周边写字楼沟通协调,从毗邻展馆的“静安嘉里中心”获得了600余个免费停车位供观展市民停车,并制作了停车攻略图,以便市民停车时可按图索骥。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观展体验,是上海书展的不懈追求。读者一点一滴的期待与愿望,正在被关注、被满足。读者的快乐与满意,始终是上海书展成功与否的最重要衡量标准。
     
十年历程,十年风雨,十年收获,十年喜悦。举办十年的上海书展,完成了从区域性到全国性的两步跨越,全面展示了上海及全国出版界出版成果和出版形象,同时也给上海这座城带来的是新的生活选择,是新的城市理想,是展示城市精神气质的最佳文化空间。上海这座城市不仅拥有令人瞩目的高度和速度,还拥有了迷人的温度和不凡的气度。
 
在十年这个标志性的时刻,上海书展的成功转型与华丽转身,使得我们对于上海书展的未来更有信心,更有期待。今年上海书展秉持国际惯例,不公布参展人数,不公布销售数字,以国际经验调适中国特色,我们看重的不再是单纯的“人气”,而是更有象征意义的“文气”。而紧接着将全力推出国际出版人上海访问计划,今年11月的首届上海国际童书展,均着力延续、深化、优化、细化上海书展的正效应,使得上海书展不仅是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更是为一年内上海出版业阅读界提供文化创意文化热量的文化大园地。
 
站在十年的新起点,我们有信心有能力通过8月的上海书展和11月的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为上海、为中国出版业创造更有价值、更有影响的文化交流平台,为扩大出版和阅读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作出更积极的探索,为推动中国优秀出版文化产品和作家走向世界、增强中国出版的国际传播力、深化中外出版合作提供更主动的服务。
 
本届上海书展,全国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出动,全力报道,这也为上海书展的成功举办发挥了巨大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家大众媒体、专业媒体和网络媒体记者纷纷聚焦上海书展、关注上海书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20日,报纸报道1500余篇,电视广播电台报道120余次;近30家网站参与宣传报道,策划制作上海书展专题页面和特色栏目42个,组织特色活动32项,登载文字稿件25800余篇,图片3100余幅,视频410余个,访谈43场,微博12万余条,专题综合点击率达到38万人次,吸引网友持续聚焦书展。高密度、高频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使上海书展的影响力大大提升,成为全国关注的文化焦点。在此,我代表组委会以及我本人,向辛勤付出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各位媒体朋友致以诚挚的谢意。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