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官方发布 >
新闻

[活动回顾]琉球王国与中国的历史因缘

2013-08-30 09:57|来源:上海书展|作者:戴倩兰|
由复旦大学出版社编审、学术委员韩结根教授主讲的《琉球王国与中国的历史因缘》讲座8月15日上午在上海书展举行。韩结根教授是《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的中方编委之一,从琉球的地理位置、名称来源、与中国历史关系、被日本吞并过程等方面讲述了这个曾经延续了450年的海上王朝兴衰。
 
 
讲座现场照片
 
从流虬到琉球
 
据琉球史书记载,琉球距离中国福州一千七百里,最初为其命名者为隋朝大将朱宽。因远望去一系列岛屿盘旋蜿蜒在波涛间,好似一条无角的龙在海水中游动,因此取名为“流虬”,虬即无角之龙。后来可能是觉得此名不雅,根据谐音而改“流求”,唐、宋史书均记载为“流求”。至元二十八年,元世主忽必烈改“流求”为“瑠求”。
 
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琉两国建立了宗藩关系,明太祖朱元璋又改国名为“琉球”,从此这个名字定了下来,直到1879年被日本灭亡。
 
闵人三十六姓落户
 
琉球古代是一个开化很晚的部落国家,社会发展程度相当滞后。明太祖于洪武二十五年“钦赐闵人三十六姓”,将中国先进文化制度、科学技术传播到琉球去。三十六姓多为福建名人大户之后,如蔡氏为蔡襄的后人,林氏来自林和靖家族。与此同时,琉球王还经常选派子弟到中国留学。
 
闵人三十六姓的主要贡献有创制音乐、教化礼仪、修建庙宇、传播民风民俗、传授航海技术等几大方面。此外,还为琉球人带去了姓氏。之前,琉球人既无姓也无名,一般以所居村邑为名,如住在野国村的,便叫野国,同一村邑居住者成百上千,难以区分。连琉球国王姓氏“尚”亦为明宣宗所赐。
 
薄来厚往,怀柔外交
 
古代中国和琉球是宗主和藩属的关系。作为藩属国,琉球必须定期、不定期向中国朝贡,以表示归附;作为宗主国,中国也要给以琉球许多赏赐有待,以表示恩泽。从实际操作来看,中国为了安抚小国,显示天威,付出要远远大于所得。
 
如,琉球货物来华贸易,中国给予免征关税的最惠国待遇,又如,琉球进贡船只均由中国建造、修理。
 
万历三十年,琉球贡马四匹,三匹在船上倒毙,一匹在来大陆后走丢;硫磺一万九千斤,验收时只有五千二百二十斤,数目相差很大,解释说是因路遇飓风,丢到海里去了。类似这些,中国政府从不追究,相反体恤使节辛劳,返回时加倍封赏。
 
日本侵占,“废琉置县”
 
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明治初年的“征韩论”中,就提到要侵占琉球。明治五年(1872),日本借琉球使者到访日本之际,突然强制“册封”琉球国王为藩王,列入所谓“华族”。这是强行改变日琉关系的第一步。从此,琉球便成为了所谓“日清两属”。
 
而后,日本不断施加政治、军事压力,进一步胁迫琉球断绝与中国的宗属关系,但每次均遭拒绝。1875年8月5日琉球王尚泰答复日方信中,说不能“忘却中国累世之厚恩,失却信义”。还提到所谓“两属”之事,“以往对中国隐匿,恳请对中国说明,采取明确处置”。
 
面对日本百般逼迫,琉球在不断向日本“请愿”要求不变琉球国体政体的同时,还向西方各国公使发出外交求援信。日本恼羞成怒,1879年1月10日日本《朝野新闻》竟称“琉奴蔑视我日本帝国甚哉”。1879年4月4日,日本宣布“废琉置县”,将琉球国改为冲绳县。随即大肆抢掠、销毁中琉往来的文件、文物,以及琉球政府档案,并强迫尚泰王等王室成员前去日本。
 
琉球国王曾秘密派官员赴天津见李鸿章,请求中国“尽逐日兵出境”。清政府也据理与日本力争过,但终究未能派兵援助琉球。琉球至此亡国。反抗运动至中日甲午战争后才渐渐平息。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