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报道 >
新闻

陈徵:有温度、有情怀的书香嘉年华

2019-07-22 09:42|来源:未知|作者:小雯|


上海书展是一场阅读的盛会。每年夏天,千千万万对出版和阅读充满热情、充满梦想的人在这里相遇。参加书展九年来,每一届书展我都把它当成我第一次参加书展,始终保有初心;每一届书展我也把它当成我参加的最后一次书展,全力以赴,不留遗憾。

每一年,我接收到的第一波关于书展的信号总是来自文艺社的邻居——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每年春天,在距离上海书展还有三四个月的时间时,出版局的书展筹备工作就已经开始启动了。走在绍兴路上,总会遇到他们匆匆奔忙的身影,下班回家的时分,也常常能望见局里办公楼加班的灯光。他们的忙碌是给我们发出的第一颗信号弹:上海书展要开始了!于是,接下来,全社总动员,从远期策划到近期布展,摩拳擦掌,精挑细选,年年如此,届届如此。

书展期间,做好宣传和作家接待工作是书展期间的重要工作之一。作为一家文艺出版社,每年书展期间都要接待很多知名作家,莫言、易中天、刘心武、格非、刘庆邦、东西、大卫·米切尔……许许多多的作家正是通过上海书展增进了与读者的相互了解,也在上海书展上加深了对上海出版业和上海这座城市的认识。2012年,文艺社引进了英国著名作家大卫·米切尔的全部长篇小说,五部作品均引起了强烈的市场反响。书展期间,大卫·米切尔有多场活动。友谊会堂的对谈,座无虚席,很多观众是站着看完了全场。中央大厅的签售更是火爆,早在大卫·米切尔到场之前,热情高涨的读者就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待买书,活动开始十五分钟时,签售的队伍已经排起长龙,整整绕场一圈。签售完后,米切尔对我说:“读者太疯狂了!媒体太专业了!这种场面我从没见到过。”2016年,东西、刘庆邦、孙惠芬三位作家作为上海书展嘉宾,参加了一系列活动。这些参加过国内外各类书展不下几十次的大作家,都对上海书展赞不绝口,纷纷说:“真没想到!上海书展的人气之旺、组织之专业、活动策划水准之高,出人意料!”上海书展,俨然已经成为了上海的文化品牌和闪亮名片。

2012年的上海书展,还有一幕我永远难忘:越剧艺术大师王文娟的传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举行首发。签售活动还没开始,现场已是人山人海。王文娟老师一出现,立时引起了山呼海啸般的热烈欢呼,“王老师,想说爱你爱不完!”的横幅打开了,印有王文娟老师剧照的牌子举起来了。王文娟老师当时已86岁高龄,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社里曾征求她的意见,是否用签售章代替签名?但文娟老师拒绝了:“我第一次出书,而且人家那么热的天赶来了,怎么能不给签呢。我可以签,我要自己签。”原定的一小时签售时间很快到了,还有长长的队伍等着签名。于是签售换到西二厅继续进行……当最后一本书签完,当文娟老师在工作人员搀扶下走出西二厅,意想不到的场面出现了,外面签完书的戏迷们全都没有走,大家自动夹道列队,热泪盈眶地鼓掌,百感交集地感谢……多么暖心的读者!忠诚地热爱作者。多么动人的作者!真挚地尊重读者。

如果说这是上海书展带给我的感动,那么书展还以它独特的形式鞭策着我们。上一届书展上,有一天,我正在文艺社的展位值班,来来往往的读者在各色图书前驻足、翻看,看着读者们沉醉在文艺社的图书中,我也感到很欣慰。一位读者在离我不远的书架上拿起一本书翻了几页,又一下翻到版权页,仔细一看,兴奋地对身边朋友说:“看!上面有我的名字。”我在一旁听了很好奇,版权页上的都是出版社员工的名字,而眼前这位陌生的读者却说他的名字在上面,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上前一问,他指着版权页上的印刷厂质检员一栏,一脸骄傲地说:“这就是我!”他的兴奋与自豪感染了我,连日来的疲惫一下消散。一家出版社每年出书几百种,包括我在内的出版工作者,可能对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书籍上,已经是习以为常。当年入职时的初心,也慢慢淹没在琐碎的日常事务中。可是在读者眼中,尤其是在爱书懂书的读者眼中,出版事业是神圣的,是在传播知识的火种。眼前的这位质检员溢于言表的自豪,正在提醒着我一份独属于这个职业的光荣、责任和敬畏。

每一年,当上海书展的集结号吹响,全国的出版单位都会云集上海,共襄盛典。每一年,我都会见到很多老朋友,也会结识很多爱书、懂书的新朋友。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因书结缘,在书的海洋中有时相视会心一笑,有时停下脚步攀谈几句,每年这个时候,我们的忙碌是翻倍的,收获也是翻倍的,感动和激励更是翻倍的。我们将带着这些感动和激励不忘初心,继续奋进。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