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报道 >
新闻

赵建平:我对上海书展的一点回忆与感受

2019-08-07 14:38|来源:未知|作者:小雯|


◎ 赵建平(上海书城原总经理)
 

1998年上海书城竣工开业,1万平方米左右的营业面积,时称超级大型书店。近30万的图书品种、全品种的计算机管理,加上时尚而又现代的卖场设计和布局,以及全年400余场的各类文化活动,这在全国也极为罕见。人们在赞叹的同时,还把她喻为一家“永不落幕书展”的书店。是的,因为在此之前的上海的大型书展历史里,展场面积都没有超过1万平方米啊。

时间到了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袭击广东、北京、上海等全国多地,相关地区隔离、封闭,人员流动大幅减少,商场也变得门可罗雀。此时的上海出版界都在担忧:一年一度的“沪版图书订货会”是否还能在9月初如期举办?因为,这可是当年上海版图书走向全国的重要载体啊!在出版发行界的反复权衡、多方奔走,以及在主管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大家冒着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还是决定在6月份向全国出版界发出邀请:共聚上海,如期举办一届胜似“全国图书交易会”的“沪版图书订货会”!当然,我们的预警备案是:如果“非典”警报不解除,则只能向后顺延,但效果将很难预料。一个多月后,警报终于解除,书店又开始熙熙攘攘了,“沪版图书订货会”如期举办!全国370余家主要出版社悉数参展,各地的书店和图书馆采购人员及馆配商蜂拥而至,订货会中心会场——光大会展中心(当年也算是远离市中心吧),几乎人满为患,天天爆棚。社店等业务人员聚在一起,既是冲这订货会而来,更有一种被“非典”隔离数月,突然像精神释放,久别重逢般的兴奋,入场人数和订货成交码洋等多项指标创下了历史新高,这种场景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吧。受此启发,当时,上海出版局的领导多次亲临现场考察,详细了解办展情况,并开始酝酿、筹划每年举办一届集订货、零售于一体的全市性的大型书展,举全市出版和发行之力,邀请全国出版界相聚上海,共同打造一个产销、产订结合,以图书销售为主,各类出版文化活动相配套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出版发行交易、交流平台。这一决策,现在看来,应该是非常有前瞻性的,尽管当年许多想法和做法,比较多的是围绕产销、产订上做文章,但她所产生的阅读推广的效果则是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加上在上海展览中心2万多平方米的大型展场,30多万人次的入场人数,每年都在上升的销量,得到了几乎全国出版界的交口称赞;由此,以“上海书展”命名的全市性大型书展活动再一次横空出世。从2004年开始,至今已将步入第十五个年头,尽管在组织形式上,十五年来始终是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主办,承办单位则每年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但基本上都是由企业来担当;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做法,在上海的出版发行界显得尤其必要;因为,十多年的出版体制改革,上海的出版发行早已分家,行业内“巨头”多多,众口难调。没有政府的有形之手,单靠市场的无形之手,恐怕难以将书展这类全市性的大型文化活动支撑起来;更何况,书展并不是单纯的商业活动,更多是在追求阅读推广和社会效益,营造书香社会的文化氛围,这很难形成良好的赢利模式;因而,不仅需要政府给于必要的资金投入,还需要政府给于一定的组织资源投入。经过几届的成功运作,上海的书展模式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认可,直至2011上海书展举办时,她的规格再一次提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成为了书展的主办单位。她的提升,不仅进一步提高了上海书展的社会地位,而且还强化了书展在全国的影响力。上海的书展模式,很快在全国被广泛“复制”,从组织形式到办展方式,不少地方干脆采取简单拷贝。近年来,国家还先后出台了相关文件,更是把大型书展列入当地政府做好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的必备项目。全省(市)的大型书展作为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体现国家意志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让出版界和读书人倍感兴奋的局面的形成,可以这么说,是与上海书展举办的成功经验密不可分的。

上海新华传媒作为主要参展单位之一,从2004年的首届上海书展起,我就一直参与其间,并作为参展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历经十余届书展中新华板块的筹划、组织、协调;尽管,当初曾一度纠结大型书展对零售书店,特别是大型零售书店的冲击;但随着上海书展在阅读推广和文化活动功能的不断提升,主会场与分会场的充分互动,场内场外的相得益彰;在短短的七天时间里,读书人仿佛沉浸在饕餮文化大餐的狂欢之中。在各大媒体的助力下,上海书展主会场天天爆棚,上海书城作为主要分会场也是人流如织。特别是,每年在北京召开的招展推广会,应邀在京的几百家出版社几乎悉数到场,报名参展十分踊跃;更多的出版社干脆是当年书展才拉开帷幕,就急着预定下一届书展的展位;近几年,甚至还出现一位难求的局面。上海书展在全国的影响力、号召力与日俱增;上海新华传媒更是把上海书展作为主要业务工作来开展,以书展为载体,与全国出版界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度的合作,并以此来拉动书店全年营销活动和销售提升。更为可喜的是,随着上海书展的文化品位提升和国际元素的日益丰富,其“高大上”的形象不断深入人心;尽管,盛夏八月酷日当头,但也难挡读者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的追捧和出版人的兴奋与热情,几乎每年8月,都成为炎炎夏日中申城一道最靓丽、也是最壮观的风景线。上海书展的品牌效应不但广为传播,而且还成为全国出版界最为热门的话题,许多出版社还把选题计划和出书节奏紧靠书展档期,新书首发、作者见面会、读书报告会等重要的出版活动纷纷入驻上海书展;短短的七天展期,竟然有一千多场活动,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这在当下,网上销售、数字阅读日渐风行,人们购买行为和阅读习惯都已发生很大变化的背景下,上海书展从2004年至今,能持续保持人气火爆,销售高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几年,实体书店(而不是实体店)回暖,除了政策扶持外,上海书展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上海的出版发行改革是否走在全国前列,是一直存有争议的;但上海书展的品牌确实是有口皆碑;她的不断创新和成功经验,也确实是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而且被不断地复制和推广。当年的决策,固然很有前瞻性;但重要的是,书展的掌门人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并始终坚定如一、心无旁骛、坚守坚持、推陈出新,书展这个平台才会源源不断产生后续效应和更多的溢出效应。这不仅是我个人的体会,也是行业内同仁们的共同感受。

祝上海书展能枝叶常青、常办常新,并取得更大的成功。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