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报道 >
新闻

顾勤:上海书展的温暖记忆

2019-08-08 15:36|来源:未知|作者:小雯|

◎ 顾 勤(上海市音像出版制作行业协会会长)
 

我的职业生涯可以说是在与书为伴、与音像为伍中开始和结束。记得从1982年到上海音乐书店报到的那一刻起,我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36年的光阴铸就了我与音乐图书、电子音像的不解情缘,从横向的零售、发行、制作、出版,到纵向的原始内容、影视剧、舞台剧、游戏、产业融合发展,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凭借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不断的学习、改革、探索、创新中即将划上休止符。

2018年8月,第十五届上海书展又将如期而至,此时心中又多出了几分感慨,因为在我整个职业生涯中,竟然有一半的时间是与上海书展同路而行的。其实,上海书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已有了最原始的雏形,那时称“上海书市”,我清晰地记得当时是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内举办,每年一次,由上海新华书店发行所、上海新华书店主办,参展单位只限于各新华书店区、县店以及专业的外文、科技、音乐等国营书店。我曾代表上海音乐书店参加了很多年的上海书市,专营音乐书谱类图书,简单的书桌拼接成一个个川字形的展台,因为当时正值十万琴童学音乐的热潮,各种乐器的琴谱成了每年书市上一大亮点,尽管是几十平方米简陋的展位,但还是人头攒动,自1993年上海书市开市起,从一届三天一直增加到一届五天,每年的图书品种和销售码洋也呈指数级增长,以音乐图书为例,从最初的书谱100多个品种,一直增加到书谱、盒带、唱片等上千个品种,销售码洋也从几千元增长到几万元。整个90年代,便是图书、音像业井喷的时代,上海书市便成了当时爱书爱乐者的圣地。

2004年,上海书市成长为上海书展,在上海市民中间俨然成了“爱书者”为的节日,此时的上海书展开始邀请了众多民营书店参展,展会门类也突破了纯图书的模式,电子音像的比重逐年增加。记得最初两年,参加上海书展有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因为当时无论是规模、参展品种还是基础设施、读者群体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当时我从事的职业重点已从音乐书谱逐渐转向了以音像制品为主,录音录像出版物虽然散落于展会各个图书展台周边,但它以其有声有色的时尚身份成为书展上追逐的对象,各大参展商都会自带一些音像产品在显著位置陈列,记得当时我所在的展台,每天销售的DVD、VCD、CD、MD达数万张,原装进口的唱片虽然价高,但大受追捧,开展前三天便告售罄,这种景象至今历历在目。

上海展览中心成为上海书展的出生地,并真正成为了一个全民阅读的引擎,创建了每年8月上海一处夺目的文化盛景。展销门类从图书、电子、文具一直扩展到游戏、动漫等多系列。音像电子也在这个时候起从图书业态中分离了出来,上海书展设立了音像电子馆,但运作模式却属于“诸侯分销”状态,音像分销商各自为阵,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此起彼伏,管理松懈。鉴于这一现状,我依据“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办展宗旨,根据自身多年来的行业实践,于2008年向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提出了“音像电子馆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统一着装、统一服务”的构想。所幸的是得到了市局领导的支持,于是,音像电子馆在上海展览中心西阳光篷被正式命名为“环球影音世界馆”,一个全新的音视产品馆诞生了,当年的销售品种和销售码洋便是前两届的总和,并一直延续到2017年。尽管音像制品自2011年开始出现全面滑坡,但环球影音世界馆却仍以每届销售10%至15%的增长,在此期间,有一些中老年读者说,现在他们一年只买一次音像产品,那就是每年这个季节来西阳光篷买一箩筐,听听看看整一年。每届的第一天,总会有读者亲切地和我说:“又碰面了,一年碰面一次。”每届的最后一天,读者也会问:“你明年还来吗?”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有会生出莫名的感慨。是甜!因为读者没有忘记我。是酸!因为读者也看到了音像这行业的没落,怕突然消失了。是苦?每一次的回眸换来未知的答案。

但无论怎样,从近几年的“环球影音馆”布局可以看出,在传统音像制品没落的今天,求新求变求融合将是以后发展的趋势,通过一次展会让更多的读者能了解和体验到整个产业链的“前生今世”,现实无缝链接便是创新转型、融合发展尝试新布局的最大初衷。在我与书为伴的职业生涯中,亲历了上海书市、上海书展、更让我难忘的是能从中感悟到为社会进步的强烈使命感,这种记忆是多么地温暖。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