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报道 >
新闻

曹玲娟:那些书展中难忘的面孔

2019-08-12 11:24|来源:未知|作者:administrator|
◎ 曹玲娟(《人民日报》记者)

日子过得匆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忙碌中,惊闻2018年的上海书展,已是第15年。

15年,就算是一个孩子,如今也已该青春正茂。而我,已记不清自己是从哪一年开始负责上海书展的新闻报道了。只记得,当年的上海书展,还曾移师兴义路上的世贸商城,后来,再回到延安路上的上海展览中心。这一来一回,至少也有十来年了。

十余年来,书展自然有不少变化。但仔细想想,总有太多不变的坚持。大约,是每年8月总能遇上的酷暑、台风、暴雨,每年8月,那路上的绿影婆娑,一张张挂满汗珠的兴奋的脸,一包包被抱走的书籍,那溢满全城的书香……

真的,这是个受到全城爱书人喜爱的节日,是在全城爱书人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属于文化的大日子。

15年,弹指一挥间。恍然间发现,那么多呵护上海书展成长的人当中,有些身影,已悄悄离我们远去。每年,到了这个时节,总忍不住想起当年的一些画面。即便是我,即便是身为书展的端详者、旁观者、记录者,也总有些面孔,难以忘记。

三年前,上海书展的中央大厅,当时已鲜少露面的陆谷孙教授来到了2015上海书展现场。那是由他主编的《中华汉英大词典(上)》的首发式,现场,身形消瘦的陆先生做了一个简短的发言。还记得,当时发言的最后,陆先生对着大家说:“我已经这把年纪了,刚刚毛尖讲到祝我健康,大概健康是不大会了,只能祝我‘亚健康’‘勉强健康’‘还过得去’,明年别来了,太太平平在家里面养老吧。这才是真话。”

2016上海书展开幕前夕,陆先生因病辞别人间。前一年的感慨,真的成了陆先生与上海书展道别的话语。

还是3年前,在上海书展开幕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当时已转任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的赵昌平先生介绍当年书展“书香上海之夏”的概况。他说:“我们从2011年开始在书展中举办‘书香上海之夏’,包括‘抗战广角镜’‘历史的思考’‘文学的追寻’‘英语专场’四个板块,其中的‘英语专场’是全场全英语讲座。最开始我们场地是容纳八九十人的,没想到来了那么多读者,紧急换到三四百人的大场地。”

后来,赵先生又担纲了中华创世神话学术文本支持的重任,捧出40万字的厚实成果。再后来,这个初夏,愕然听闻这位出版界广受尊重的老法师,骤然病逝。

现在想想,有些奇怪的是,这些老先生,这些与上海书展血肉相连的大家们,在我的记忆中,总记着是穿着一件白衬衫。这是最朴实也是最纯洁的颜色,在汗牛充栋的书墙前,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最平常不过,却又再高大不过。

书展走过15年,这些年来,与书展道别的老人们,又何止三两。王元化先生、贾植芳先生、张仲礼先生、钱谷融先生、周小燕先生……他们是上海的文化基石,也是书展得以熠熠生辉的基石。人生有穷尽,但正是这些老先生,用自己无穷尽的智慧光芒,为书展留下鲜明烙印,赋予上海书展独特的个性魅力,让上海书展得以突破书业的边界,充盈为这座城市温暖人心的文化品格。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