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报道 >
新闻

徐颖:亲历书展15年——我在书展“追星”

2019-08-14 10:06|来源:未知|作者:administrator|
说明: C:\Users\dell\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徐颖配图.jpg
何雯亚 拍摄
 
 
◎ 徐 颖(《新闻晨报》记者)
 
       每年8月,因为书展的缘故,上海这座城市总弥漫着浓浓书香。

       作为一名记者,有机会亲历与见证了15年上海书展。因此对于8月,感情是矛盾与复杂的。这是读书人的年度盛会,爱它的理由是,几乎每一年在书展上总能与心仪的人物不期而遇,但怕的理由似乎更多,集中在7天时间里如潮水般涌来的阅读活动,让人应接不暇。

       大量喧嚣的活动,在结束后被彻底遗忘,反而是书展上那些片刻的安静时光,以及直达心灵的对话,日后会被想起和回味。甚至斯人已逝,其言语还在那里闪闪发亮。

       15年间,很多美好的相遇,都发生在书展上,那里有着特殊的气场,诞生了无数佳话,当然也有过遗憾。
 
激将法逼出精彩回答

       尽管采访过很多人,但2009上海书展,在中央大厅对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那次当众提问,至今仍很难忘。

       那年书展陈忠实携新作《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亮相,吸引了数百名读者前来,中央大厅被挤得水泄不通。

       陈忠实说话带着浓重的陕西口音。让很多读者听起来颇为费劲。但这丝毫不影响现场的热烈交流。

       由于当天中央大厅排队等签售的队伍太长,出版社原本安排的作家与读者的对话时间被大大压缩了。同时还被告知取消了在签售会之后的媒体专访时间。在读者提问环节的最后一刻,出版社负责人突然把一支话筒递给我说,有问题赶紧问,没有专访时间了。这突如其来的提问机会,让我有点举足无措,在全无准备的情况下,我脱口而出问了陈忠实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在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中,给《白鹿原》排出一个名次,会是怎样的?陈忠实思索了一秒,然后操着浓重的陕西口音笑答:“这不是逼着我跳悬崖么?”他的话立即引发了全场大笑。

       随后他认真地说,其实一直以来都没有思考过这类问题,“文学作品与跑步不一样,刘翔差0.01秒就得不到冠军了,但文学作品没有这个标准。凡是文学作品只要被大家喜爱,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2016年,陈忠实去世。但书展现场曾经的对话,总是让人忘不掉。怀念他的幽默,也怀念他的认真。
 
和“段子手”过招

       书展期间的专访是最宝贵的,是忙里偷闲,见缝插针,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刘震云的对话。

       那是2012年,刘震云携新作《我不是潘金莲》来到上海书展。那次他被问得最多的,莫过于这个耸动的书名。

       刘震云说,潘金莲这三个字弄得自己不大安宁。“其实起这个名字的时候,我有好几个另外的名字,比如《严肃》《很严肃》,当我想改书名的时候,出版社跟我急了,说想改名字这个本身很不严肃,他们说把潘金莲放在书名上效果肯定很好,事实证明,书名确实产生了效果。”

       刘震云是个段子手,问题抛给他,他的回答总让人脑洞大开。

       来看看当时的对话——

       问:你曾说过,有两个“大知识分子”对你影响很大。一个是你舅舅。他在村里赶马车。他对你说:“不聪明不笨的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千万不要再干第二件事。”而你的另一个舅舅是个木匠。他教你:“你是不聪明的人,我再教你一招,做事情要慢。”请问,这两个舅舅都是真实的人物吗?

       答:是我真实的舅舅。很多人说我很有哲理,其实我不是哲理的创造者,而是哲理的搬运工,也有人说我很幽默,其实不是我幽默,而是生活太幽默。我在我外祖母的村庄长大,她的弟兄特别多,所以我的舅舅多。他们说了当时对我影响很大的话,比如你不是特聪明,别老想那么多。小崔(崔永元)是我第三个舅舅,他建议我为《一地鸡毛》写一个续篇,正好写出30年巨变。他们都是我的舅舅。

       那天,光听刘震云数舅舅,就把人给数乐了。冯小刚是他的第四个舅舅,王朔是第五个舅舅。他还把写得好的中国当代作家,统统称作是“我的舅舅和舅妈”。他说,自己从舅舅们身上学到很多。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舅。

       那一次对话,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书展给我的一份礼物。
 
陪诺奖作家过生日

       在书展上陪诺奖作家生日,恐怕是上海书展独有的一道风景吧。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来到上海书展。书展期间,恰逢奈保尔82岁生日,沪上部分作家、翻译家和出版人,聚集在奈保尔下榻的思南公馆酒店,为他庆生。在蛋糕、烛光和频频举杯中,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这成为记忆中书展上最温馨的一幕。

       那天奈保尔收到的生日礼物是一幅上海金山农民画。其夫人代为致辞:“感谢上海书展,在上海的这些天很愉快。我必须说,我丈夫是一个话很少的人,但这次已经是说得最多的了。”奈保尔也表示:“我去过美国,去过加拿大,但从没想到在这里发现这等的热情。”

       本人有幸亲历了书展上这个特殊生日派对,不仅吃了蛋糕,还与奈保尔合了影。

 
       重温15年的书展亲历后发现,曾以卖书为出发点,给读者带去了“淘书的乐趣”的上海书展,近年来已发生了一种巨大的改变。卖书正渐渐变成书展的配角,人与人的交流,才是去书展的理由。
几年前,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曾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现在终于到了可以谈谈理想的时候。”

       是的,或许这才是书展的魅力吧。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