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报道 >
新闻

陆梅:写在上海书展的边上

2019-08-14 10:06|来源:未知|作者:administrator|

2019年2月10日在思南文学之家举行陆梅散文集《时间纷至沓来》新书分享会,作家龚静、张洁为分享嘉宾
  
 
◎ 陆 梅(《文学报》记者)
 
       这个戊戌热夏,忙碌于工作之外,每个下班和周末的碎片时间一直在整理书。家里的书太多了,累积了几十年还能跟着我的书,因为要搬家,我在整理一个个书橱和立在书架上的书时,恍然一惊,原来上海书展也十五年了!而我在《文学报》工作的二十多载,不就是和作家作品、和书交集交道的日子吗?每次搬家,最头疼也最难取舍的就是书。这个取舍的难,其实是纠结那些浸润了自己深刻难忘的阅读记忆、购买于不同时期的书——当然也包括挤在展览中心一个个展厅里用力提回来的书展上的书。
 
       理书时翻到一本《书香的故事》,小开本,盈手一握,翻开版权页和目录,编者作者都是赫然熟悉的爱书人,书里也有我一篇。那时我刚做记者不久,写的也都是与书有关的话题,这本书的策划和灵感即来自上海书展。这就唤起我和书展的一些缘分。
 
       时间真快!这十五年,我曾作为记者,采访报道过书展现场的一个个文学活动,不同于书店的安静和悠然,书展现场总是热闹得像过节,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们走马灯一样被按到聚光灯下,给自己的书站台、演讲、互动、签售、接受记者采访。我也曾作为作者,签售和吆喝过自己的书;也被请上台作为嘉宾给好友的书助过威。写下这些字的此刻,2018上海书展即将开幕,开幕当天,我突破“极限”——除记者、编者、读者、作者和嘉宾外——将再客串一回主持,我们文学报联合文汇出版社有一个“中国的四十年,文学的四十年——从文学作品回看中国及上海改革开放历程”的主题活动。
 
       滤去那些喧哗和骚动,如今回想起来,我的脑海里依旧鲜亮生动的是白晃晃的艳阳下喧天的蝉声、梧桐树和香樟树投下的角角绿荫,还算深阔的上海展览中心外,接龙一样等着依序进门的长队读者。每年上海书展正逢暑假,读者中多为老人带着儿孙、或是学生们结伴同来的老少派。随着书展活动的增多,形式的纷呈创新,服务的拓展升级和更亲民,排队面孔里增加了年轻人和上班族。这是个有意味的变化,大热天里能吸引手机低头族排队逛书展真心可喜。也许,在上海,所有的爱书人都足够有底气地认为: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逛书展是读书人的嘉年华。
 
 

儿童文学作家陆梅在书展分享会后给小读者签名
 
       我微信里有一个无锡的读者朋友,每年上海书展他都会坐动车清早来晚上回,一天逛不够第二天再来。他热衷于聆听作家们的讲座和名家对话,也特别期待得到作家的亲笔签名。这十五年间,他大概每一届都没落下,年年来,年年买书。插空,他也会到《文学报》来坐坐,我们报社就在展览中心对面。他一进门,就笑着说:“我刚刚从对面过来,想来看看你。”背后的黑色双肩包里鼓鼓囊囊。我请他坐下,放下手头工作,给他倒茶,听他讲书展上见到了谁谁谁,听了哪个有意思的讲座,然后他拿出新买的书,翻开扉页,赫然见到熟悉的作家友朋名。我总是粲然地笑,有时也脱口而出:“啊呀,你千里迢迢就为签一个名,太辛苦啦!”他笑得比我还有成就感:“不辛苦不辛苦,我喜欢这样来回,还能见到作家本人,不如你也给我签一个吧……”这个读者后来成为无锡市作家协会的会员。他是我见到的逛书展最热切的外地读者,爱屋及乌,他也爱上了上海这座城。在他影响下,他的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了上海。如今他更有理由来上海了。因为逛书展,一个读者和一座城市,积攒了一段命运般的友情。
 
       我脑海里书展最珍贵的记忆是我和朋友的几次活动——因为自己或友人的书,忙碌于各自生活、经年不见的同道有了一回见面的机会。搬家在即,整理书的同时,一些零碎家居也要打包,打包的时候就“发现”了朋友们送的礼物,毕加索的钢笔,为发布我新书定制的精美书签和明信片,一束好看的尤加利树干花,美丽的糖果罐,还没喝完的好茶……这些礼物都是因为八月的上海书展,我和作家好友心意相通,互换礼物,难得一见,却是聚在人潮涌动的展馆,还得赶着节拍听组织者召唤,这样即便是见面也匆匆,礼物成了我们当仁不让情感的见证。现在我脑海里就翻出了一张张生动的面孔,他们都是活跃的好作家,好作家的书总是和笑脸一样生动。
 
       我想,在上海,每一个和书有关的从业者、爱书人都会有一段铭记在心的好记忆。每一段记忆,勾连起来,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活。多么好,阅读让一座城市的呼吸文雅起来。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