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报道 >
新闻

潘真:斜杠@上海书展

2019-08-15 09:25|来源:未知|作者:administrator|
说明: C:\Users\dell\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潘真文章  “海派文化”夜读沙龙,中央大厅,2018年上海书展.jpg
  “海派文化”夜读沙龙,2018上海书展中央大厅
 
 
 
◎ 潘 真(记者)
 
       我从2004年采访第一届上海书展至今,一届都不曾缺席。但你以为我只是去采访?在上海书展,我始终是记者(文字+摄影),有时是签售者,偶尔还客串主持人、追星族。嗯,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不正是“斜杠青年”(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标准)一枚嘛。
 
       采访报道都见诸报刊了,不赘述,只讲《书展不是嘉年华》。这篇述评见报后反响热烈,据同事珍藏的当年报社内部小报记载:章念驰、葛剑雄、李伟国、范征夫、崔明华、陆志文等各界人士,纷纷反馈,认同我对书展中一些不和谐音的批评,认为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我注意到,书展主办方也关注到了少数不同的声音,难能可贵的是从善如流,此后娱乐明星、养生讲座等与读书格格不入的元素就越来越少,直至消失。
 
       回忆在上海书展的签名售书和主持经历,是令人愉快的。
 
       第一届前夕,我正好出了散文新书《窈窕》,应出版社之邀到场签售。书展办在展览中心,貌似很般配,可那幢苏联建筑师设计的杰作让多少上海人进去后晕头转向找不着北啊!一些读者是满头大汗寻到签售现场的,而有的朋友直到签售结束还在打手机问我具体方位。之所以记得那次签售,还因为当晚有很多朋友看见电视新闻闪过我签售的特写镜头,纷纷来电埋怨为啥不提前通知他们去捧场。
 
       2007年夏天,上海书展移师世贸中心,拙著《善行天下——富豪爱心纪实》(报告文学)签售。我所在的报社以此为契机,与上海少数民族联合会合作,招聘了十来名家境贫寒的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来报社实习。那次,我是记者/作家/带教老师。签售现场,学生们穿起多姿多彩的各民族服装,接受各界爱心人士的捐助。场面感人,颇吸引了一些读者、领导的目光。报社因此荣获当年的“上海书展活动奖”。美中不足的是,第二天有张发行量蛮大的报纸把我误写成唯一的带教老师,事实上整个暑假同事们都在为这些实习生辛勤付出。
 
       2008年,书展回到展览中心,我签售《心动苏州河》。出版方商务印书馆气量大,搭卖上海同行新出的拙著《文化人生》。我忽然发现,队伍中有三三两两衣着特别朴素的读者,不像以往签售会来的多为白领、灰领乃至金领。一交谈,才知是居民小区里报栏的读者,而这两本书都是报纸专栏的结集,他们是从密密麻麻的书展预告表中找到这一场特地赶来的。听了好感动!还有件事,却使我耿耿于怀:多年以后,同事从孔网买到一本我签给某领导的《文化人生》。想起来,那天收摊时,某领导匆匆赶来,拿出百元大钞买下两书,找头都顾不上拿,就让我签名,等在一旁的摄影记者还帮着合了影。孔网上卖的,便是其中之一。朋友们猜想,也许领导太忙,书积压下来,是秘书清理掉的;有同行安慰说,好书得以流转,应该高兴才是。
 
       2015上海书展,我是记者/作家/主持人,忙坏了。
 
       先是新著《金石铁笔仁者寿·高式熊》签售。活动前,我发朋友圈开玩笑:与书法家传主同台签售,我不敢写字了,就负责磨墨。没想到,多位朋友起哄说要来磨墨,抢我生意;有书法家特意发来私信,建议我不妨用水笔;在书展采访时又碰到一些同行,问我到底用没用毛笔。都当真了,哈哈,我哪有那么纠结!再说现场读者拥挤、时间紧迫,连高老也只好用水笔呢。
 
       商务印书馆在书展期间推介郑克鲁先生的新译著《爱情小说史》,责任编辑请我主持“穿越世纪的爱情密码”新书发布会,说需要一位作家说着自己的话主持,而不是职业主持人背诵责编写好的串联词。我觉得想法不错,竟不顾自己毫无主持新书发布会经验(只主持过几场婚礼),一口答应。篆刻家吴天祥见了活动预告,评论:“爱情没有人可主持,除非当事者或超人。”我回复:“讲爱情的书可以。”他再回:“纸上谈兵。”到了那天,我引导着翻译家郑克鲁,作家王小鹰,诗人、评论家张定浩大谈爱情小说,又与读者频频互动。说到这本书中涉及大约80部世界各国的爱情小说,却没有一部来自中国,我提议郑老与作者沟通,推荐他读读《红楼梦》,出增订本时补上……顿时,台上台下,笑声一片。
 
       2017年书展上,“海派文化地图丛书”首发,事先我被要求作为作者代表上台讲五分钟。到了现场,才知不是单独讲、也不止五分钟,而是与几位老上海专家坐在夜读沙龙里,回答主持人的几轮提问。看见主持人是名记者骆新,我就放心了,因为高水平的提问会激发出有质量的回答。结果,不出所料,众嘉宾及互动读者、领导都发挥出色。
 
       第二天一早,又赶去参加“犹太难民与上海”英文、德文、希伯来文版首发式,还是作为作者代表讲几句。到了现场,看见前排就座的以色列、德国、荷兰驻沪总领事,又被主持人称为“中国作家”,我才醒悟这是一场外事活动呀!
 
       不过,这么多年斜杠@上海书展,我最深的体会却是——轰动、热卖,不等于书好;无人喝彩,书不见得不精彩。所以,采访之余,见到好作家好书签售受冷遇,我会自动切换到追星模式——买书,求签名、合影。耶!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