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出版社(参展单位)推荐与交流 >
新闻

上海书展见闻记

2016-09-06 09:44|来源:中华书局1912|



2016上海书展百年文脉区的中华书局部分展位
 
上海书展早就名声在外,这次入职中华书局,为我提供了一个参观见习的机会。这次上海书展,中华书局主要有两个展位,一是位于中央大厅的中国出版集团展位,人流量大,读者众多,是我们中华书局主推的展位,也是门面。二是东一区展厅,即商务印书馆、三联和中华书局的联合展厅,是为百年文脉展位,凸显了这三家老字号图书出版企业的文化积淀与历史厚重感。在局领导的指导下,我有幸和新入职的同事一起,从8月15日布展到8月19日晚上结束值班,历时五天,拼搏在百年文脉展位上。读者的热情,售书的火爆,让我开拓了视野,初步了解和认识了营销的规则与门道,为未来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增添了信心和动力。
 
中华书局:守正出新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来上海之前,经过培训,我初步了解了许多老师提到基础分社的书好卖,自推出后的这些年,仍然是中华书局的拳头产品,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充分认可。(培训时我的真实感想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心里琢磨着正好借这次机会看看是不是这样。)三天的“站台”经历用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确实如此!书展开幕后,读者蜂拥而至,对于我们基础图书分社的中华经典藏书趋之若鹜,老人、中年人、孩子流连忘返,往往一抱就是一摞(七八本),论语、史记、聊斋志异、山海经等经典著作“流水价般”被抢购,这些作为我们“衣食父母”的读者,对于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热情,深深打动了我。
 
习近平总书记说:“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中华书局出版人秉持的“守正出新”的根本精神正呼应了习总书记讲话的精髓。中华书局出版的这些带有颇具大众传播优势的古籍经典,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献给广大读者,使这些年龄层次不一,背景相异的读者经历一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这,正是让读者回归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根脉上去,正是在履行弘扬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和义务。
 
市场导向:销售要找准市场定位
 
如前所述,大众图书的中华经典藏书系列在数年后仍然受欢迎,不能不说是找准了市场的需求点。同样受欢迎的,还有“三全”本系列(全本、全注、全译系列),这次上海书展,有一位女读者,二话不说,直接抱走了一套“三全”本四册的《聊斋志异》;还有不少这样的读者,拎起“三全”本、中华经典藏书的《黄帝内经》、《鬼谷子》就走,让我震撼。中国传统的古籍和文化,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针对这样的市场环境,我们需要做什么,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要先知道自己的市场定位在哪里?读者到底喜欢什么书,什么书最好卖?从上海回来,我也在考虑这一系列问题。如恩格斯所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企业更是如此,先要保证生存,才能谈论发展。既然要生存,就要认清我们的“衣食父母”,这就涉及到营销的根源,即消费者需要什么?也即是在遵守基本原则和营销理念的情况下,要尽量满足消费者的喜好,找准定位,进一步开拓市场。举个例子,不能说我们喜欢燕窝鱼翅,读者喜欢炒肝灌肠,我们就硬把读者的口味改成燕窝鱼翅,这样的营销只能是死路一条,我们要在读者和编辑之间找到既满足读者又满足书局核心理念的平衡点。在这次上海书展上的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就是中华经典藏书和“三全”本系列,仍然非常受读者欢迎,受众普及面大、读者层次广布:从稚龄之童到耄耋老人,从很有文化的研究生乃至教授到似乎没什么太多文化的普通读者,大家对于这几套书的认同与认可度都非常高。这从侧面说明了,编辑在做这两套书的市场调研、策划的时候,一定是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才能有这样的销量与市场反馈。也就是找准了市场定位,通过这类书的热销,才能实现我们先要生存的基本条件。基础图书分社几套书的热销给我上了一堂重要的营销课。
 
虽然我是《文史知识》的编辑,但是上海书展的销售也让我对于刊物,尤其是类似于《文史知识》这类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的刊物,有了新的认识:要找准市场,找准读者群,要做前期的详细问卷调查,要有读者的市场细分,要通过详细分析读者的年龄、性别、学历背景、知识结构和读者的关注点,来进一步地挖掘有潜力、愿意读写的读者、作者群体,在充分掌握了要卖给谁,怎么卖的信息后,再有的放矢地针对市场进行营销,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这一点对于图书和期刊同等重要。
 
学术为本:本业是吃饭的本钱
 
中华书局声名远播。什么是中华书局的声名?自然就是学术名声。这次上海书展,许多人专程跑来,就是冲着中华书局的学术书而来。我简单统计了一下,需要点校本修订本《史记》而来询问的读者,至少三位;需要《说文解字》(“小学四种”本)的读者,至少九位;需要《宋高僧传》的读者,至少四位;需要《山海经》(袁珂点校本)的读者,至少三位;这还不包括其他咨询专业学术书籍的读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广大读者心里都有一杆秤:谁家出学术专著,谁家的学术专著可用、可靠、可心,这就是一把标尺,学术的标尺,业界的标尺。中华书局这家百年老店的核心业务是什么,广大读者心里明镜一样清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就是做学术书复兴,我们也应该是学术出版业内的NO.1,未来中华书局业务的发展,学术书出版仍是核心环节。
 
如果说书是人类腾飞的翅膀,那么学术书就是翅膀上最重要的羽毛,只有靠这些羽毛,人类才能抵达文明发展的高峰。中华书局出版的学术书刊,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不断推进中国学术健康快速发展。诚然,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先要解决养活自己的问题,现在来看,通过大众普及读物,我们已经能够做到“衣食无忧”,而我们的最强项,学术出版,也应该同步甚至是快步发展,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进一步巩固我们在学术界的“霸主”地位,引领学术更新、更快、更好的发展。
 
但是市场化竞争,使得学术出版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巩固既有出版资源(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拳头产品)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其实是值得中华书局每一位员工思考的问题。
 
杂  感
 
在这不多的三天中,我们见识了读者的热情,当然,在与书局的同事们一起奋战的日子里,我接受了一次对于书、文化、甚至是市场意识的洗礼,认识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更是上了一堂生动的市场销售实践课,这是前所未有的宝贵经验,而我也为能与中华书局这个大家庭一起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奋斗感到由衷地高兴。
 
(本文作者为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编辑)



 
  • 分享到: